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科研管理>>正文
宁夏林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0-08-31 00:00 科研处    (点击:)

宁夏林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十一五”《宁夏林业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分析宁夏“十五”

期间林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我区“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

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进行设计和统筹安排。以国家西部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围绕制约宁夏林业发展的科技问题,依托我区的林业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根据自治区“十一五”林业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从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我区“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及保障措施等,形成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五”林业科技发展的回顾

(一)国内外林业科技发展趋势

1、将整体观、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于林业科技研究已成为趋势

目前,林业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要素,其建设领域也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等学科,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当代林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整体现、系统观和时空的多尺度特征,研究林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行为、演化规律以及与农业、水文、草地、湿地等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多领域合作是林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之一

以《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计划》、《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等为代表的全球国际公约和科技计划,使林业生态科学研究已经跨入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新阶段,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并形成了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新型学科,成为研究与解决重大生态与林业问题的主要方式。

3、注重林业建设的全过程控制成为林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之一

林业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经济等领域的复杂学科,由生产逐步转向生态、人文、环境等多功能,林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把生态、美化、经济等理念融合到林业建设领域,通过科技进步,进行全过程控制,寻求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方式,与环境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对恶化生态的治理远不如封育和保护好,在实施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之后,将进入以资源节约利用、生态修复、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林业发展阶段。

4、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是林业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文化、生态等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使科学与技术在林业领域日益拓展,促进了林业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解决其现存的复杂生态问题,预测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

5、长期的连续定位观测资料成为林业建设的技术支撑

以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中国生态监测网站等为代表的观测、监测与信息网络正在形成,中国的数字林业体系建设正在萌芽,这些连续、定位的观测数据,成为我国林业与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 宁夏林业科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林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林业科技在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提供关键和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1)林业科技成果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了全区一类、二类森林资源普查,草地资源清查,宁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荒漠草原和干草原的草原退化、宁夏中部土地沙化、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初步掌握了全区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底数,为生态与环境整治和林业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一批具有领先地位的生态成果得到推广,如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等成果,开辟了环境治理的新路子,提高了宁夏生态建设的质量的效益。

——一批科技项目对宁夏的生态与林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示范作用。“十五”以来,自治区启动实施的杨树天牛综合防治、白蜡嫁接水曲柳、大果沙棘良种繁育等22项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开展的柠条饲料林综合利用、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枸杞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花卉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研究等9项研究攻关项目,完成的无核大粒鲜食葡萄、西部沙樱等“948”引种项目2项,以及实施的彭阳县黄土区防护林体系高效配置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综合示范、中宁枸杞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固原县退耕还林工程病虫鼠害防治技术试验示范、宁夏沙生优良乔灌草树种选育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等6个天保科技支撑和3个退耕还林科技支撑项目,为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挥了科技示范和技术支撑作用。借助外援项目投资标准高的优势,加大技术推广与支撑力度,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如中日合作治沙造林、中德合作宁夏荒漠化示范、宁夏——青少年教育普及治沙、宁夏——岛根友好林二期、履行联合国荒漠化公约全球机制宁夏荒漠化防治试点、中韩合作宁夏平罗县黄河滩水土保持造林示范等治沙项目,都是在造林难度大的立地条件上取得的质量效益高的示范工程。

——生态林业建设的软科学研究发挥作用。“十五”完成并实施了《宁夏南部山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宁夏南部山区环境保护规划》、《宁夏水土保持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宁夏“十五”生态科技发展规划》、《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治理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宁夏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宁夏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宁夏黄河湿地总体规划》、《国家森林病虫鼠害测报网络体系建设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的软科学项目,为今后的生态环境规划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2)一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的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林业系统共取得了33项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的推动了我区林业建设成效和林业产业的发展。

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之路方面,自治区林业局将柠条饲料综合利用作为生态型林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集中多部门参与,整合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历经两年多的艰辛努力,研制出3种类型的柠条饲料铡粉机,制订发布了宁夏《柠条铡粉机械》地方标准(DB64/T299-2004),筛选出2种类型5个型号的柠条平茬机硬质合金锯片,上述新产品已取得自治区农机产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其中柠条饲料铡粉机械已申请了国家新产品专利,该成果目前已逐步在全区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效益。

为作大作强宁夏枸杞产业,我区林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探索枸杞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在枸杞栽培、病虫防治、施肥、重金属控制等环节上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栽培上选用良种;病虫防治上建立枸杞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对100多种常用农药进行筛选与试验,提出无公害禁用农药12种,推荐农药15种,研制新农药4种,组合农药30余种,在国内首次集成了无公害枸杞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体系;推广枸杞无公害施肥系列技术,有效降低了枸杞产品的硝酸盐含量;制订全国第一个无公害枸杞安全质量、产地环境等技术标准;建立枸杞质量的检验检测网络,对10项残留农药、5项重金属及12种亚硝酸盐进行检测与控制。该成果现已在全区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枸杞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巩固了“全国枸杞第一省”的地位。

在主要造林树种工厂化育苗方面,自主研究生产林木育苗穴盘;育苗基质实现本土化、商品化生产;林木育苗环境湿度控制系统自动化;使我区的工厂化育苗水平走在国内前列目前该成果已在全区推广应用,并辐射到甘肃、新疆、北京、云南、江苏等省(市、区)。

(3)林业标准化工作推动了林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十五”以来,围绕

林业八大工程建设,以提高营造林质量和林果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组织制(修)订并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颁布的技术标准有20多项,其中《枸杞(枸杞子)》等国家标准9项,《无公害食品枸杞》、《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整地技术规程》、《宁夏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灵武长枣苗木繁育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0多项。建立固原市原州区病虫鼠害综合防治、彭阳县退耕还林、中宁县无公害枸杞、青铜峡市平原绿化等四个国家级标准化建设示范县。通过制订和实施林业标准,规范了种苗生产、整地、营造林及经济林产业建设的技术标准,使区域林业生产的大部分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提高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促进了林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林果产业实现了良种化栽培、无性化繁殖、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商品化处理的目标,推进了产业化进程。

(4)林业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林业生态科技队伍。形成了以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林业学校、宁夏林业勘察院及各级林业技术推广站、森防站、果树站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林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网络平台。使我区的林业生态研究水平、生产水平有所提升,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

——科研条件改善。以宁夏农林科学院为例,现拥有气相色谱、原子吸收等大型和千元以上仪器设备50台,可用于林业监测研究的的野外测定设备10余种,建立了林业生态长期定位观测站1个。

——形成了一定的林业生态科技协作网络。先后在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开展联合攻关;在干旱风沙区,与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西北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共同开展沙地治理与草原退化研究;在六盘山、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与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共同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些对宁夏生态环境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林业培训获得长足的改善。按分步实施的原则,安排石嘴山市及海原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项目,配备了近百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改善了培训场地条件,彻底解决科技培训无场地、缺设备的现状,为石嘴山市和海原县加快林业科普及新技术应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以来,依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学校等多家部门,举办林业新技术、多媒体制作等各类科技培训班50多期,印发培训资料近万册,累计培训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2、林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宁夏的林业科技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宁夏林业科研仍处于因基础薄弱总体上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尤其在区域林业建设、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攻关研究与示范上呈现面窄和深入研究不够的问题。同时,在林业生态的科技发展与资金投入上还未能形成科研管理部门、研究单位、产业部门的有机结合,造成众多的研究成果不能在生产中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主要体现在:

(1)产业与研究部门脱节,多数工程缺乏技术支撑

因部门属性等因素的影响,使产业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在科技能力缺乏的情况下,开展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成为组织者、裁判员、运动员等多重身份,不仅造成了研究攻关任务的重叠和资金的分散,而且使部分研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相当部分停留在技术的低层次层面,对林业生态及产业的建设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指导。而研究部门的成果(除植物品种外),难以被产业部门普及推广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

(2)缺乏对重大林业问题的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研究

在科学研究领域,管理部门注重生产和应用研究,忽视一些事关林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林业科研不能有效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对林业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决策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3)林业生态建设中决策缺乏科学性

涉及林业生态建设的许多方面,由于缺少科学数据支撑,加之部门利益和以及长官意志的牵动,决策时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背离了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如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以乔木为主的绿色通道工程等。

(4) 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每年用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自治区财政投入远低于周边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使一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快速推广。

(三)宁夏林业科技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研究手段落后、基础研究欠缺

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相比,宁夏在林业科学领域的研究受制于研究手段的落后。对林业科技理论和战略性支撑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不重视且研究欠缺,同宁夏面临的复杂林业生态问题相比,科研水平难以满足生产诸多方面的需求。

2、缺乏大跨度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综合研究

近年来,宁夏在区域性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在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总体上还是对单项问题研究多,忽视从制约林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技术的驱动力角度寻找全过程解决问题的综合思路;尤其是缺乏区域尺度的林、农、水、湿地、荒漠、自然保护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生跨学科研究方案,更没有以整体观视野审视问题的深层背景,导致林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单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性、流域性和系统性的林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3、缺乏数据积累,对自治区林业决策的科技支撑薄弱

与国内外相比,宁夏在林业科学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定位观测站点,缺乏长期、连续、动态基础数据积累,不能对人为干扰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演变及恢复的过程和效果做出符合实际的准确判断和描述,也难以对宏观林业生态建设决策进行充分的数据支撑,不能满足生态建设决策的需要。

二、“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未来5年,是建设我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我区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林业生产模式和利用模式,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决定》和区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的意见》,按照自治区林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围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科技在林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为核心,以适用技术和产业开发研究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推广为突破口,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科技支撑力度,提升科技在我区“十一五”

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起符合区情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我区林业建设质量和成效,为我区生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规划的主要原则

1、科技进步推动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结合生产实际,坚持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加强林业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力度,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保持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技术集成与开发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经过40余年的技术研究与攻关,已经形成了对不同退化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植被恢复、经济林建设等单项林业技术与模式。通过组装、配套、集成、创新,应用于宁夏新型省域林业建设模式及产业的发展,完成传统林业建设模式及产业的改造升级。

3、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部署现有科技力量,注重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应用,促进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领域共同推进,力争在我区林业生态的关键性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4、自主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发展原则

加强对区、市、县(区)林业及科研部门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把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发展之本,注重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使用,通过实施项目促进杰出人才进步,引进人才加强林业科研队伍力量,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队伍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流的林业科技队伍。

(三)“十一五”科技规划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围绕着“十一五”《宁夏林业发展规划》任务和林业生态建设的突出矛盾、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分区建立具备有效的林业生态及产业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对我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林业与生态变化趋势进行系统评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的关键技术,建立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示范区;开发和推广一批生态恢复与重建、林业产业开发的关键技术,并具备解决重大生态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效一个具有宁夏特色的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林业生态科学研究、推广、管理和生产平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决策与管理的科技水平和能力。具体表现为:

1、攻克一批技术难关,支撑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围绕

宁夏林业六大区域体系建设,即宁夏南部山区大六盘水源涵养林生态体系和黄土丘陵区水保林生态林体系、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林体系、引黄灌区高标准平原绿化体系、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以及全区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基础与关键问题的科技攻关,使林业科技成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业工程、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速生丰产林培育、林木良种培育、退耕还林工程、农田林网化配置、区域林业生态系统恢复、林业产业化等工程的重要支撑,使全区林业科技成果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建立健全林业科研与推广体系平台

建立以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为主要科研力量的林业生态研究中心,各级林业技术推广站、森防站、果树站、勘查设计、自然保护区、林场相结合的推广、生产网络体系,构建起有效支撑林业工程建设的科研、生产、推广省域平台。形成“科研+推广+生产”线形运行机制和技术研究—示范推广—辐射—反馈完善的网络体系。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使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使先进实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

3、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人才

不断完善林业宣传与推广体系,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级结构,选拔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强化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稳定的林业科技队伍和实施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队伍;利用建立的林业科研及推广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科普讲座、电视科普、广播专题等)开展科技宣传和基层生产、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各层次人员的整体科技文化和技术素质。

4、制定一批切实可行的林业技术标准,提高林业建设水平

围绕着自治区林业建设工程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技术攻关和成果集成,制定一批适合不同区域林业建设任务的技术标准,推广应用于林业工程建设和生产,提升我区林业建设水平,使林业建设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四)重点任务

根据宁夏林业与生态科学的发展特点、战略,结合宁夏“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目标,未来5年我区林业与生态科学研究急需开展重点任务是:

1、宁夏干旱带贺兰山及引黄绿洲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区

该区西临贺兰山,东接黄河,北与内蒙古的乌海市毗邻,南以中卫县南山台子与同心、香山干草原为界。包括惠农、平罗、贺兰、永宁、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青铜峡市、吴忠利通区、中卫、中宁、灵武市共12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是: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⑴对贺兰山天然次生林通过封育、保护、禁牧、人工栽植等途径,扩大森林生态系统规模,构筑宁夏银川平原的生态保护屏障。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益。⑵在引黄灌区和城市群,全面推广节水技术,发展城市林业、农田防护林和高效林业产业为主的林业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作好城市以及城郊结合部污染防治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步实现园林化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和循环经济示范体系。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林业优势产业带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 研究省域林业优势产业的布局、树种选择、结构与功能等。

(2)城乡绿化的树种配置及生态功能的研究

(3)石质山地贺兰山天然次生林保育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技术研究

(4)城乡绿化的树种配置及生态功能的研究

(5)高效集约培育速生丰产优质人工林技术

(6)名优花卉快速繁育及林木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7) 优势果品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8) 果品保鲜储藏与果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9) 干旱荒漠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生产、承载的关系)研究

(10) 人为干扰与湿地演变规律,湿地保育技术及策略

2、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带灌草配置区

本区包括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盐池、灵武、金凤区、同心等县,以及宁夏中卫县腾格里沙漠边缘区和宁夏中北部的沙质荒漠土地,是宁夏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地带和全国治沙的重点地区之一。

该区的功能定位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重点,以保护风沙源地的生态环境为核心,大力推广天然草地封育、补播、改良及围栏技术,生态经济型草地畜牧业建设技术;营建以水分平衡为基础的、具有多用途功能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和饲料饲料林,辅以城镇、乡村道路绿化和旱地农田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网络工程体系,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的劳动技术密集型大农业生态经济产业,从根本上改变本区的自然景观和质量,使退化生境向正向演替。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干旱风沙区植被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

(2)干旱风沙区固沙型灌木饲料林与草地的适宜配置技术

(3)干旱风沙区生态经济林业体系生态需水及供需平衡研究

(4)干旱风沙区旱地区农田防护林和生态经济林营造技术研究 通过造林规模、造林密度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研究开发防护林空间配置及适度造林技术

(5)干旱风沙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合理布局技术

(6)干旱风沙区人工植被对退化沙地逆转效果

3、宁夏南部半山区干旱带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区

本区位于宁夏的南部山区,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是其主要的特征,按照生态类型及生产经营方向划分为2个亚区,即黄土丘陵旱作农林牧区、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

该区的功能定位是:⑴以小流域为单元,营造水土保持为主要特征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恢复和增加植被,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生产与生活条件;通过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坡地集水、蓄水和农业综合节水栽培为关键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一个生态建设、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和以蓄水节水为主的水利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草畜产业与特色旱作节水农业相结合的发挥林业生态功能、农业生存功能、草畜业经济功能的结合的特色生态农业区。⑵在保护、恢复、改造天然次生林,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扩大六盘山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基地和旅游业基地。同时,加强混交林建设技术的研究,水源涵养效益的评价和定位测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林业体系生态需水与林业配置技术

(2)提高植被覆盖率的造林、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技术

(3)农林牧结合的技术体系与合理的空间布局

(4)天然林保护、次生林的利用与改造,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5)六盘山地区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营造模式及适宜树种选育研究

(6) 黄土高原植被快速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7) 资源植物的保护、培植和综合利用研究

4、重大共性关键的科技问题

(1)水源涵养林保育:涉及六盘山、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林结构、功能及综合效益研究与评价,水源涵养林保护、培育、恢复和改造技术,水源涵养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水源涵养林区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模式等内容。

(2)水土流失防治:涉及到宁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经济林业体系配置,黄土高原农林牧的耦合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多用途灌木、草地建设与生态经济型畜牧业发展技术,以水分平衡为基础的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等。

(3)沙化土地综合防治:涉及到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的沙漠化地区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不同类型沙漠化地区以水分平衡为基础的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不同类型沙漠化地区农林牧复合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沙区主要野生经济植物保育技术与开发利用。

(4)自然保护区布局及建设:涉及到省域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资源恢复(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在省域生态林业体系建设体系中的作用,人为干扰强度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等。

(5)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

· 濒危物种受威胁机制和自然保育对策的制定;

· 抗逆性遗传资源评价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育;

· 生态经济型生物资源开发、保育技术体系与可持续利用。

(6)、林业资源培植、经营、监测及评价

·宁夏宜林地立地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评价技术研究

·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

·林木良种引、选及扩繁技术研究

·森林资源及林业工程调查与监测(3S技术手段)关键技术研究

·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

·重点生态林业工程造林技术及其后效评价研究

·优势生态林业资源(柠条、沙柳等)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十一五”林业科技规划的实施是在自治区林业局的领导下,组织自治区林业部门、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等单位实施。自治区林业局负责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综合部门协调解决建设资金,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及时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建立高效、协调的领导决策体系。

2、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出台鼓励科研、推广、企业、个人参与林业科技攻关和建设的优惠政策。同时,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最新颁布的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为生态建设科技发展所用。

在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领域,配套制定相应的科技介入政策,使科研单位具有强制性的参与、介入能力,打破因部门利益而导致的条块分割、技术支撑不到位等制约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和质量的因素;在投入机制上,配套相应的科技投入政策,实施工程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2)战略保障

当前我区林业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深刻认识科技进步与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联系,发挥好科技的动力和支撑作用,以科学技术的跨越,促进林业由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的跨越,森林经营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的跨越,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跨越,最终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机制保障

创新是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并取得成效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科技工作应以利益关系为纽带,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到权责利相统一,才能激活各方面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机制创新,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科研介入,社会参与”的模式,坚持科研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社会,使科研与生产、推广部门有机结合,使林业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建立起在政策引导和推动下的林业科研新机制。

打破部门界限、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完善科技管理单位、研究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生产单位、农户、企业以及财政、金融、计划管理等各部门参与的配套运行机制,推动生态环境的科技发展。

(4)投入保障

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和全社会参与投入为支撑的林业科技的开发投入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的意见》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使其增速高于同期林业建设投入增长的速度。在国家和自治区林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工程资源规划和申报中,要保障科技专项资金不得低于投资总额3%,并直接列入项目总预算,用于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工作;自治区本级财政将林业科技支撑费用列入预算,每年在安排支农林业专项资金预算中,用于林业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不得低于3%;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农业科技三项费中,用于林业方面的不得低于10%。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林业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社团、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林业科技基金会,林业贴息贷款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逐步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与产业保险制度。

(5)技术保障

采用大科技、大联合的方式,将区内外的科研院所、大学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项目实施、研究、示范、推广队伍。建立区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指导、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6)建立健全我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技术推广是我区林业科技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建立健全我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实行区、市(地区)、县、乡四级科技推广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被尽快地应用到生产中去,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中介组织,建立专门从事林业项目评估、招投标机构,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和发展民办技术推广组织和各种林业产业专业协会,形成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广泛参与的新型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鼓励和支持市、县(区)、乡林业技术推广部门跨区域创办林技服务机构。

(7)制定长期科学研究计划,保持林业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对那些有着重大科学意义,又具有长期探索性的重点领域或重要研究方向,如区域环境变化、退耕还林后效等等,应制定长期的科学研究计划,在科学评估生态创新计划和项目的基础上,保持林业研究的连续性。同时实现资料的系统积累、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8)建立长期的定位林业生态观测、监测试验点

以我区现有科学研究试验基地为基础,建立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全区性的林业生态观测/监测的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点提,升我区野外实验观测试验点研究能力,并以其长期的定位观测数据支撑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上一条: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下一条: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77%

图文推荐

    为了提升我校立项课题的质量和层次,做好2018年宁夏...[详细]
    3月10日上午,为保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质量,用好...[详细]
    ​ 12月22日, 我校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宣讲报告...[详细]
    4月2日,受科技开发处邀请,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详细]
    2011年3月4日,学校科技开发处邀请自治区科技厅、药...[详细]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宁夏职业教育园区
邮编:750021  电话:0951-2135018  0951-2135056